什麼是大任務命令?

027 wkg bs任務命令

福音是關於因信耶穌基督而得救的好消息。 這是基督為我們的罪而死的信息,根據聖經,他被埋葬,在第三天復活,然後向他的門徒顯現。 福音是好消息,我們可以通過耶穌基督的拯救工作進入神的國度(1. 哥林多前書 15,1-5; 使徒行傳 5,31; 路加福音 24,46-48; 約翰 3,16; 馬太福音 28,19-20; 馬庫斯 1,14-15; 使徒行傳 8,12; 28,30-31)。

耶穌在復活後對他的追隨者的話語

“大使命”一詞通常指耶穌在馬太福音 2 中的話8,18-20:“耶穌來對他們說,‘天上地下所有的權柄都賜給了我。 所以你們要去使萬民作我的門徒:奉父、子、聖靈的名給他們施洗,教導他們遵守我所吩咐你的一切。 看哪,我一直和你在一起,直到世界的盡頭。”

所有的力量都在天堂和地上給我

耶穌是“萬有之主”(使徒行傳 10,36) 並且他在所有事情上都是第一位的 (歌羅西書 1,18 F。)。 當教會和信徒從事宣教或傳福音或其他任何常用術語時,沒有耶穌就去做,這是徒勞的。

其他宗教的使命不承認他的至高無上,因此他們不做上帝的工作。 任何在實踐和教導中不把基督放在首位的基督教分支都不是上帝的工作。 耶穌在升天之前預言:“……聖靈降臨在你們身上,你們就必得著能力,作我的見證”(使徒行傳 1,8)。 聖靈在宣教中的工作是帶領信徒為耶穌基督作見證。

上帝送

在基督教圈子裡,“使命”有多種含義。 有時指建築物,有時指在國外的事工,有時指建立新的會眾等。在教會歷史中,“使命”是一個神學概念,即上帝如何差遣他的兒子,以及父與兒子差遣聖靈。
英文單詞“mission”有一個拉丁詞根。 它來自“missio”,意思是“我發送”。 因此,使命是指派遣某人或一群人去做的工作。
“派遣”的概念對於上帝本性的聖經神學來說是必不可少的。 神是差遣的神。 

“我該派誰去? 谁愿意做我們的使者?” 主的聲音問道。 上帝差遣摩西去見法老,差遣以利亞和其他先知到以色列,差遣施洗約翰去見證基督的光(約翰 1,6-7),他本人是“活著的父親”派來拯救世界的(約翰 4,34; 6,57)。

上帝派他的天使來執行他的旨意(1. 摩西 24,7; 馬太福音 13,41 和許多其他的段落),他以聖子的名義差遣他的聖靈(約翰福音 14,26; 15,26; 路加福音 24,49). 到萬物復興的時候,父會“差遣耶穌基督”(使徒行傳 3,20-21)。

耶穌也差派了他的門徒(馬太福音 10,5),他解釋說,正如天父差他到世界上一樣,他,耶穌,也差派信徒到世界上(約翰福音 17,18). 所有的信徒都是被基督差遣出去的。 我們肩負著上帝的使命,因此我們是祂的傳教士。 新約教會清楚地理解這一點,並作為他的使者執行了天父的工作。 使徒行傳是傳教工作的見證,因為福音傳遍了已知的世界。 信徒被稱為“基督的使者”(2. 哥林多前書 5,20) 被派出去在萬民面前代表他。

新約教會是宣教教會。 當今教會的一個問題是,去教堂的人“將傳教視為其眾多功能之一,而不是其定義的中心”(Murray,2004:135)。 他們經常將這項任務委託給“專門機構,而不是將所有成員都裝備為傳教士”(同上),從而使自己與使命保持距離。 而不是以賽亞的回答,“我在這裡,請差遣我”(以賽亞書 6,9) 通常不言而喻的回答是:“我在這裡! 派別人來。”

舊約模型

舊約中上帝的工作與吸引力的概念有關。 其他國家會對上帝干預的磁性事件感到震驚,以致於他們會努力“嚐嚐耶和華的恩惠”(詩篇 34,8).

該模型包括所羅門和示巴女王的故事中描述的“來吧”的呼喚。 “示巴女王聽見所羅門的消息,就來到耶路撒冷……國王:我在我的土地上聽到你的作為和你的智慧是真實的”(1 Kings 10,1-7)。 在本報告中,基本概念是將人們吸引到一個中心點,以便澄清真相和答案。 今天有些教會實行這樣的模式。 它有一定的有效性,但它不是一個完整的模型。

通常,以色列不會被派到自己的國境之外去為上帝的榮耀作見證。 “它沒有受命去外邦人那裡宣告已交付給上帝子民的啟示真理”(彼得斯 1972:21)。 當上帝要約拿向尼尼微的非以色列居民傳達悔改的信息時,約拿嚇壞了。 這種方法是獨一無二的(請閱讀約拿書中有關此任務的故事。它對我們今天仍然具有啟發性)。

新約模型

“這是上帝之子耶穌基督福音的起頭”——這就是福音書的第一作者馬可建立新約教會背景的方式(馬可 1,1). 一切都是關於福音,好消息,基督徒要“在福音中團契”(腓立比書 1,5),意思是他們在基督裡生活並分享救恩的好消息。 “福音”一詞源於此 - 傳播好消息,向非信徒宣告救恩的想法。

正如有些人偶爾會因為她短暫的名聲而被吸引到以色列一樣,相反,許多人因為他廣受歡迎的名聲和魅力而被吸引到耶穌基督那裡。 “他的消息立刻傳遍了加利利全地(馬可福音 1,28). 耶穌說:“到我這裡來”(馬太福音 11,28),以及“跟我來”(馬修 9,9)。 來和跟隨的救贖模式仍然有效。 是耶穌有生命的話(約翰 6,68)。

為何選擇?

馬可解釋說,耶穌“來到加利利,傳神國的福音”(馬可 1,14). 神的國度不是排他性的。 耶穌告訴他的門徒說:“上帝的國度就像一粒芥菜種,有人拿去種在園子裡; 它長大成為一棵樹,空中的飛鳥住在它的枝上”(路加福音 1 哥林多前書3,18-19)。 這個想法是這棵樹對所有鳥類來說都足夠大,而不僅僅是一個物種。

教會並不像以色列的會眾那樣排外。 它是包容性的,福音信息不僅是給我們的。 我們要“直到地極”作他的見證人(使徒行傳 1,8). “上帝差遣他的兒子”通過救贖我們被收養為他的孩子(加拉太書 4,4). 上帝通過基督的救贖憐憫不僅是為了我們,“而是為了全世界”(1. 約翰 2,2). 我們是神的兒女,被差遣到世上作祂恩典的見證人。 使命意味著上帝對人類說“是”,“是的,我在這裡,是的,我要拯救你。”

派遣到世界上不僅僅是一項要完成的任務。 這是與耶穌的關係,耶穌派遣我們與他人分享“上帝的良善,這會導致悔改”(羅馬書 2,4). 正是基督在我們裡面富有同情心的聖愛激勵我們與他人分享愛的福音。 “基督的愛驅使我們”(2. 哥林多前書 5,14). 任務從家裡開始。 我們所做的一切都與上帝的作為有關,他“差聖靈進入我們的心”(加拉太書 4,6)。 上帝派我們到我們的配偶、我們的家人、我們的父母、朋友、鄰居、同事和我們在街上遇到的人,世界各地的每一個人。

早期教會看到了參與大使命的目的。 保羅將那些沒有“十字架之道”的人視為將滅亡的人,除非福音傳給他們(1. 哥林多前書 1,18). 不管人是否響應福音,信徒無論到哪裡都要成為“基督的香氣”(2. 哥林多前書 2,15). 保羅非常關心人們聽到福音,因此他將傳播福音視為一種責任。 他說:“我傳福音不該自誇; 因為我必須這樣做。 如果我不傳福音,我就有禍了!”(1. 哥林多前書 9,16). 他指出他“對希臘人和非希臘人,對聰明人和不聰明的人……有義務傳福音”(羅馬書 1,14-15)。

保羅渴望以充滿希望的感恩態度做基督的工作,“因為上帝的愛已經藉著聖靈澆灌在我們心裡”(羅馬書 5,5). 對他來說,成為使徒是一種恩典的特權,也就是說,像我們所有人一樣,被“派遣”去做基督的工作。 “基督教本質上是傳教士,否則它就否定了它存在的理由”,即它的全部目的(Bosch 1991, 2000:9)。

機會

就像今天的許多社會一樣,使徒行傳時代的世界對福音懷有敵意。 “我們卻是傳釘十字架的基督,在猶太人為絆腳石,在外邦人為愚拙”(1. 哥林多前書 1,23).

基督教的信息不受歡迎。 信徒們,像保羅一樣,“四面受苦,卻不害怕……他們害怕,卻不絕望……他們受迫害,卻不被遺棄”(2. 哥林多前書 4,8-9)。 有時整個信徒團體都背棄了福音(2. 提摩太 1,15).

被派到這個世界並不容易。 通常,基督徒和教會存在於“危險和機遇之間”的某個地方(Bosch 1991,2000:1)。
通過認識和抓住機會,教會開始在數量和精神成熟方面增長。 她並不害怕挑釁。

聖靈帶領信徒進入福音的機會。 從使徒行傳第 2 章彼得的講道開始,聖靈就為基督抓住了機會。 這些被比作信仰之門(使徒行傳 1 Cor4,27; 1. 哥林多前書 16,9; 歌羅西書 4,3).

男男女女開始放膽分享福音。 使徒行傳第 8 章中的腓力和使徒行傳第 18 章中的保羅、西拉、提摩太、亞居拉和百基拉等人在哥林多建立教會。 無論信徒做什麼,他們都是作為“福音的同工”(腓立比書 4,3).

正如耶穌被差遣成為我們中的一員,以便人們可以得救一樣,信徒們為了福音的緣故被差遣“成為所有人的一切”,與全世界分享好消息(1. 哥林多前書 9,22).

使徒行傳以保羅完成馬太福音 28 章的大使命結束:“他放膽傳講神的國,教訓主耶穌基督”(使徒行傳 2 章)8,31)。 它為未來的教會——承擔使命的教會樹立了榜樣。

關閉

偉大的使命命令是繼續宣講基督的福音。 正如基督被天父差遣一樣,我們都被祂送到世上。 這表明一個充滿活躍信徒的教會正在做父的事。

詹姆斯亨德森